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高等教育:世界上最赔本的投资 [复制链接]

11#
赞成
TOP
12#
Originally posted by dido at 2003-10-12 12:13 PM:
在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社会只是很小的因素,主要的是你大学虚度光阴了。中国教育投资少的问题我和导师也谈过一些,的确。有数据显示,中国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拿出来,就足够改善西部教育事业了,拿出两年,就 ...


有道理啊
新领导人加加油啊,眼光长远一点
TOP
13#
TOP
14#
对!晚上发到学校BBS上。
[img]http://www.pobaby.net/gif/3/20042131593285431.gif[/img]2005年7月16日一个人过自己的生日 [img]http://www.pobaby.net/gif/3/20042131595295292.gif[/img]
TOP
15#
测试你做事的准确度!!!!

当你在家里的时候,突然同时发生了下面的事情。
1、孩子哭了,2、有人正在敲门,3、电话响了,4、水龙头在放水也满了。
这个时候你是怎么来排解决这些问题的顺序的呢?
可能有很多朋友已经看过这个问题了,
但是这些不同的排法可以体现出一个人
做事情的准确度和他的性格各方面的有什么特征呢?

大家一起来分析分析吧。
TOP
16#
3421:A:
花儿的翅膀, 只有死亡, 才学会飞翔 [img] http://www.nbuser.com/discuz/customavatars/17446.gif[/img]
TOP
17#
--------------------------------------------------------------------------------

「神舟五号」今天上午在内蒙古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这是中国大陆第一艘载人太空船,三十八岁的中共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杨利伟,成为中国大陆太空史上第一位太空人。
新华社报导,杨利伟,辽宁绥中县人,大学毕业。一九六五年六月出生,现年三十八岁。一九九六年起参加航天员选拔,一九九八年一月正式成为中国大陆首批航天员。

杨利伟的父亲曾是高级经济师,母亲是教师,家庭状况在当地属于小康家庭。杨利伟一九九0年冬天结婚,妻子(张玉梅)目前任职北京航天城,八岁的儿子则每天乘坐航天城的班车到市内上学。自从获选为太空人后,杨利伟就很少回家乡,每四年才能有十多天的时间回老家探亲。不过,杨利伟的父母每年都会到北京小住。

杨利伟的姐姐说,杨利伟小时候身体很好,很少生病。小时候弟弟就喜爱体育运动,喜欢游泳、滑冰,常在外面玩耍,入伍后田径项目更是名列前茅。

杨姐姐表示,杨利伟上学时成绩一般,但理工科成绩很好,到部队后也一直坚持学习,回到家中探亲时也会玩玩电脑,特别喜好摆弄各种电器。
TOP
18#
1978年至2002年底,共有58多万人出国留学,2003年还会更多。但回国的不到出去的四分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归求职难 任职亦难:「水土不服」?

人们知道,所有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正因此,大到国家,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好;小到企业,无不把人才资源放在第一位。
地处东南亚以多元居民和多元语言著称的岛国新加坡近几年来正面临著经济大幅度衰退的严峻考验,失业率创下历史新高,到今年6月达4.5%,预计年底会到5.5%。在失业国民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外国人才倒底有没有用?」的呼声中,新加坡政府始终冷静地没因为经济问题裁退一名外国人才,反而劝国民要学习新技术,提升自己,因为这些曾都是新加坡「海归」的政府精英深深地懂得一个人才非但没有占用职位,相反他倒能创造就业机会。
TOP
19#
随著中国加入WTO,以往家庭作坊式的作法要符合国际惯例,中国称"与国际接轨".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中挣杯羹.庞大的市场,众多的人群,门一旦打开,有多少企业渴望那些懂得国际惯例,能在国际贸易中游刃有余的国际人才.
「海归」在中国是对那些在海外学成后归国寻求发展学子的简称,通常这些人都是历经国内外十几年,二十年的寒窗苦读,最低的也是硕士学位,大都是博士,双博士,博士后学位,通晓中英文,对中国社会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这些人在国际人才市场都是炙手可热得抢手货.据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至2002年底,中国共有58多万人出国留学,2003年还会更多。但回国的不到出去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这些人才一大半都被其他国家抢去了,流到中国人才市场上总的也不过15万左右。15万的国际型人才,对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市场开放国家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
从去年的人才市场统计表明,中国「海归」似乎过剩。据报道,去年仅上海一地就有7000名「海归」没有找到工作。不少回国前雄心勃勃,踌躇满志的「海归」,经过几轮的偿试,显得心灰意冷。
据中国青年报2003年10月12日报导,从今年7月以来,俞新河(化名)一直在为工作东奔西走。这位毕业于美国名校的MBA用「比较困惑」概括了过去两个多月来的求职经历。有这样经历的海归们并不是少数。
TOP
20#

*「海归」:现实让我必须降低期望值
俞新河1995年毕业于外交学院,后进入某国家机关从事外事工作,6年来,足迹遍布20多个国家。为了更好的发展,2001年他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工作,进入在美国排名前20位的乔治城大学学习MBA。2003年6月他回国时,除了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文凭外,还欠著几万美元的贷款。俞新河说:「我以后每个月要还300多美元,相当于3000多元人民币,挣人民币还美元,这要持续10多年。」于是,开始找工作时,他就把目标定为「月薪两万元以上的外资金融或投资行业」。俞定这样的目标有著充分的理由:一是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二是一些和自己不相上下的朋友都拿到了这个月薪;三是出身名校,拿高薪也合乎情理。
但是,他几乎没有得到这样公司的面试机会。「当时真有心灰意冷的感觉。」一个月后,工作仍然没有眉目的俞进行了反思:「目前整个就业市场不景气,自己又没有外企工作经验,太高的薪水要求,用人单位当然无法满足。」
他开始降低期望值,心态也渐渐平和。终于,到了9月份,在经过层层面试和考核后,他进入了北京某出版集团,从事战略规划和国际合作,而这正是他的特长。俞新河告诉记者:「月薪肯定要低于两万元,更重要的是我有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回顾曲折的求职历程,他说自己经历了一个从踌躇满志,到心灰意冷,再到无可奈何的过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