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头阿三 - 2003/1/21 11:52:00
-------浅谈东西文化碰撞下的危机
对于很多人提到的“文化殖民”、“文化霸权”我并没有过多的恐惧,二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文化落后”和“文化弱势”而言。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背景,也曾出现过“大唐盛世”和“汉室兴旺”等举世朝拜之盛景,纵使到了科技没落的晚清这种文化上的自尊和自信也从未丢失过。在历史上中国文化曾有过三次动摇。第一次是“洋务运动”前期。当时就有人提出“国人之落后,文化之自闭也,文化之落后也”,这种言论很快就被洋务派的“以夷制夷,是为中国自救之路”的实际行动所化解;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大量西方思潮的涌入令很多人开始反思和关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这种关注既是自觉的也是自发的。随之大量的怀疑、恐惧和批判开始以各种姿态现身。而鲁迅、郭沫若等左联作家从客观上讲也对其起了推动作用。另一些文人则站在另一个视角捍卫中式文化的地位,胡适就曾在美国讲学时大谈自己的中国文化情结并自称除了对美国的抽水马桶有好感外,其它的还是中国的好。这两种极端的观念在中国“中庸”传统的调和下,最后强行达到了一种相对的平衡。第三次是8 0后的“改革开放”。与前两次相比这次来势相对较弱,这当然和政治走向有关但也和经历了上两次动摇后的个人成熟感和社会容纳度提高不无干系。
从宏观上来讲,这三次动摇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补给是大有裨益的,而所谓的“文化自卑”也在这三次动摇中得到了缓和和某种程度上的解决。但这并不能代表我们可以高枕无忧,泰然无虑。我们越来越发觉在东西方文化碰撞后的一种危机正向我们步步进逼。文化碰撞下往往产生三种结果一种是“文化自卑”,一种是“文化自负”第三种则是“文化陷落”也可以称为“文化迷路”前两者在中国历史文化条件下生存的土壤并不丰厚,当其中一种占绝对优势时也容易引起社会群体及意识形态上的关注,二者相互制约最终结果大多以和局收场。而第三种则往往站在暗处,其生存空间也并不是人们常想的夹缝地带。他隐于二者之后在它们的制约和斗争中滋生和繁殖。
这种“文化的陷落”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文化上畸变和异化。日本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明治维新”的成功带来的副作用和二战后的经济的大起大落所造成的社会阴影在其本身就有缺陷的民族性格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日本的sm文化和军国主义的抬头都无不印证着这个事实。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香港。香港以周星驰“无厘头喜剧”为代表的所谓解构在解构一切的同时面临着无以建构的恐慌。这种解构之所以能得到众多人的喜爱乃至社会的认同,根本上是与这种“文化的陷落”达成了某种妥协。现实中中国的情况也并不是相安无事,特别是在网络等新兴传媒的带动下,三次文化动摇留下的劣根已经开始萌芽,对东西文化的不置可否甚至潜意识的抵制和拒绝已然成为一种时尚,和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标榜。已然超越为一种非理性的“怀疑”,这种“怀疑”外在表现为一种对传统和体制(包括东方和西方)的盲目反叛,内在则凸现出对一切形式的惶恐。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怀疑”既包括对现实的不依赖也包括对未来的不信任。且这种怀疑也从文化的层面开始渗入社会领域而进入生活从王朔的小说到“下半身”的诗歌理念,它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即在预料之中也在预料之外。
本文仅就这种陷落的原因和表象做粗浅的分析和梳理,对其后果和解决方案并非本文主旨限于作者水平,错误和漏洞再所难免,还望读者予以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