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有本用

首页 » 休闲 » 水淹虫窝 » 美国强大的秘密(连载二)
ruzxc - 2003/1/13 20:47:00
美国强大的秘密(连载二)
作者:不争论

一、统一与分裂:联邦制
      1、美洲大陆:文明竞争天平上最重的一块砝码(见前贴)

      2、地理优势:1比7的成本比例


我贴出本系列的“引子”和“连载一”之后,不少网友提出了认真的意见。如“旁观者清了又清”网友写道:“我们暂且承认西方文化是被伊斯兰文明逼得走上了一条探索之路。应该看到,人家被逼走出来,不到200年的时间,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用不争论兄的话说‘扭转了欧洲在同阿拉伯世界竞争中的全面被动局面’。可中华文明被逼也200年了吧?取得了多少成绩呢?”(类似地,有人用日本明治维新很快取得成功的例子来反诘中国)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而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是有点出乎大家意料的:这里有很多历史的****性。一个最大的****因素就是:等华夏文明苏醒时,世界上已经没有第二个美洲大陆等着我们去发现了。

假设世界上连这第一个美洲大陆也没有,15世纪欧洲人的远洋探索会是什么结果呢?很明显,哥伦布船队会全军覆没在途中(当时远洋能力不可能支持船队航行大半个地球,到达东亚)。欧洲人至多能开拓出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亚洲的航线。这条航线行程远,风险大(经过风暴多发地带)。欧洲文明同阿拉伯文明的殊死争夺,必定会拖延更长的时间。甚至直到今天还没有超过阿拉伯文明,也是可能的。

在文明竞争中,地理环境一直就是、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无法忽略的因素。某些地理条件可以严苛到使某个文明完全没有强盛的机会--例如,在可预见的将来,冰天雪地的爱斯基摩文明不可能成为世界上的强势文明。另一个例子是:世界四大强势古文明(埃及,巴比伦,华夏,印度),都发源于河流附近。一个高山部落是不可能成为古代强势文明的,无论这个部落是母系社会还是父系社会,私有制还是公有制,一神教还是多神教,换句话说,不取决它所采取的社会制度。

一个在地理条件上相对不利的文明,若想占据强势,就必须在教育、经济、社会、文化等其他因素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才行。就可能花费更长的历史时期来达到强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对我们自己的华夏文明更多一点信心,给它更多一点时间。
ruzxc - 2003/1/13 20:48:00
我另一个看法是,华夏文明真正开始有“求变图存”的欲望,是从1890年代开始,而不是我们官方的“反帝版”教科书所暗示的,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实际上,鸦片战争对清朝中国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存亡威胁。此后30多年中,太平天国才是威胁政权的最大敌人。扑灭太平天国后,清朝还经历了一个“同治中兴”的昌盛时期。在1890年代后,不过20年,华夏文明就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政权性质,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家。不过50多年后,中华民国就成为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可以说基本摆脱了生死存亡的危机。不过60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在和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为首的战争中取得了不胜不负的结局--上述成绩,无论对哪一种文明来说,都应当是一份基本及格的答卷。

我对中国官方的“反帝版”教科书,是不以为然的。这种教科书人为制造了一种“直到XXX以前,中国处在一片黑暗之中,几乎要亡国灭种”的氛围,哭诉了一个自虐型的“百年耻辱史”。实际上,今天的世界强国,在过去两百年中,几乎都有过政权沦陷,首都被外国侵略者占领的历史。它们的教科书中,却几乎都是以“胜败乃兵家常事耳”的心态来描述,很少见到我们这种哭哭啼啼的自辱。这种自辱史观的教科书,扭曲了相当多数中国人对自己文明的认识,不仅制造了盲目的崇洋情绪,也制造了盲目的排外民族主义情绪。

让我现在回到正题,接着谈北美大陆的地理优势。

地理优势包括气候、纬度、水系、海拔等等。但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因素,是交通的便利程度。因为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血脉。经济的骨干是贸易,贸易就是要把货物从一个地方移运到另一个地方。最近一二十年人们在谈论“信息经济”,但传统的实物贸易仍是信息经济的基石。实际上,在很多贸易活动中,由于信息交换的成本大大下降,反而使得交通运输的成本更为突出,更加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海运是今天世界上最为便宜的运输方式。统计数据证明:同样距离,海运的成本只有陆路运输的七分之一。这个1比7的成本比例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把同样的货物从旧金山运到上海,比从上海运到成都(假若走陆路)的成本,还要低15%。(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例如中国的实际情况,这个比例还要高。)所以,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相比,天生就有交通上的经济劣势。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些国家都是面积大小适中的岛屿或半岛型国家。它们都没有“内陆”。若干个港口城市的兴盛,就足以使这些国家全面摆脱贫困。

从历史上看,水路交通一直比陆路交通便宜,这也就是中国隋朝为什么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在陆地上硬生生开凿出一条大运河。15世纪是远洋航海开始的时代。技术的发展,使得水运对陆运的经济优势,超越了传统的内河(内海)航运范围,达到了跨大陆远洋贸易的境界。早期美洲东部沿海地区殖民地的发展,主要就是依赖与欧洲本土之间的跨大西洋贸易。直到今天,跨大西洋贸易仍是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物流。

跨大西洋贸易对美洲经济的重要性,可以从如下例子看出来:在美国独立30多年以后,它和英国在1812年曾经发生过又一次为争夺北美殖民地控制权的战争。有人把这场战争称为“第二次独立战争”。就在这场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候,美国北方各州(新英格兰地区,今天的美国东北部)的一些政治家却试图与英国人达成一个私下协议,以免战争破坏跨大西洋贸易的航线。而这些政治家本来是以“爱国”著称的所谓“联邦主义者”。这个举动败露后,直接导致了“联邦主义者”作为一种政治势力,身败名裂,一蹶不振。很明显,这些政治家不是不知道身败名裂的风险,但为了维持跨大西洋贸易,他们冒了这样的风险,而且几乎成功了。

殖民地时期美国的4大城镇:纽约、巴尔迪摩、波士顿、费城,都是港口,都是倚仗跨大西洋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它们不但直接联接北美东部沿海地区和欧洲的贸易,也是加勒比海乃至南美殖民地同欧洲本土之间贸易的中转站。17-18世纪的北美东部地区,正如15世纪的阿拉伯地区一样,扼守了世界贸易的要津,享受着丰厚的商业流通利润。早在美国独立战争前的130多年前,1640年代,北美殖民地的平均富裕程度就已经大大超过了大西洋另一侧的英格兰。这促使了一个大规模英国移民潮的到来,种下了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一个英语国家的种子。

原材料在此地的周流,自然促进了本土制造业的发展,批发、零售业的扩张,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也应运而生。到美国建国的时候,上述4大港口已经初具城市化的雏形。本土的生产和组织能力,和当时的欧洲相比,自然还很幼稚。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看似微弱的本土生产能力,美国的独立战争就不可能成功。

在21世纪,既拥有两条漫长海岸线、又坐拥一片广袤陆地资源的美国,其天然国力仍是世界其他国家难以企及。无论21世纪仍是“大西洋世纪”也好,或者变成“太平洋世纪”也好,美国从地理上都不会被抛下。事实上,美国今天仍扮演着联接欧亚两大经济体的枢纽角色。

在过去十几年中,中国不少战略家曾力倡促进中欧直接贸易,提出过“欧亚大陆桥”高速铁路的规划,但都流于纸上谈兵,美国仍然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欧亚大陆贸易不但本身面临着1:7成本比例的尴尬,而且,这条路线横亘太多的国家。穿越国境线对贸易成本的影响之大,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据对美国、加拿大边境贸易的研究,即使在这样两个友好盟国之间,货物越境一次,也相当于增加了4000到16000公里的运输成本。把一个标准集装箱从美国东海岸巴尔迪摩港,运到非洲象牙海岸(最近发生暴乱的那个国家),只需3000美元。把同样一个集装箱再运到内陆的中非共和国,由于穿越4道国境线,成本竟然可以达到13000美元。

不过,国境线困境也带给我们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假若北美大陆上没有建立象美国这样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保持着18世纪时的殖民地势力范围,即分割为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三大殖民地(分别占据东部、中西部和西部),那又会怎样?

很明显,那样的一个缩小了的、只及今天三分之一版图的“美国”,虽然也可以在17-18世纪,凭借跨大西洋贸易而富甲一时,其地理优势在19世纪末以后就会渐渐钝化,在21世纪的今天将化为平常。实际上,密西西比河流域属于早期法国殖民地,而我后面很快就会讲到,密西西比在19世纪的美国工业革命进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角色。如果美国分割为三块,则在19世纪末的时候,它很可能就不象真实历史上那样,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

甚至英语系殖民地领域,也不是没有分裂的可能。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之后,13个殖民地之间在建国方向上相去甚远。站在当时的历史立场,分裂的理由比统一的理由要多得多。当时流行的一个建议,就是把13个州分割为3个邦联,而不是一个联邦。倘若如此,今天的三个“东美邦联”,可能只是世界上的二流国家。

认识到这一点,我想人们也就应当承认:美国的成功,不完全是地理条件的天赐所致。英雄们在历史关头扮演了关键角色。1783年,标志独立战争胜利的巴黎和约墨迹未干,13个殖民地“国家(State)”之间还吵作一团,西邻法国和西班牙的殖民势力仍显得无法逾越,西海岸仍然遥不可及。是时,乔治·华盛顿就发表了如下的雄心勃勃的惊人远见:

“从此,(独立的美国公民们)将占据这世界上最显赫的舞台。上天特意赐予人类这个舞台,就是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伟力和鸿运。”

考虑到美国当时的狭小面积和有限国力,华盛顿此语可称为“身居僻壤,胸怀人类”,应该遭到讥笑。然而,以华盛顿、杰弗逊等为首,被称为“国父们(Founding Fathers)”的一批英雄人物,从此百折不挠地推进着在美洲大陆上建立一个统一国家的事业,毫不留情地吸吮着上天赐予的地理优势。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国强大的秘密(连载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