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儿 - 2002/12/26 18:47:00
《古文辞类纂》中有一篇苏洵的《权书·项籍》,此文评述项羽用兵百战百胜,但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不能把战略重点放在咸阳以制天下,虽胜犹败,最终导致垓下之亡。并由此谈到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战略上的重大失误,“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安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帛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认为诸葛亮把战略重点放在益州(今四川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难以进取天下,是战略上的失策。主席读此评点到,“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主席向来都是主张集中兵力,捏紧拳头的。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从隆中对中可以看出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具体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是兵分两路,进取中原。
隆中对为刘备最初寻找立足点、建立根据地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三国时期的战略走势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由于隆中对在战略策划上存有内在的缺陷也束缚了刘备集团的发展,造成蜀汉政权短命。以中国兵法理论分析,隆中对的战略失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战略思想失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兵法的思想境界。《孙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摒弃战争、确保周全、双赢共惠是最高的战略准则,兴兵作战、攻城掠地、拼得你死我活是战略上的下策。隆中对的主导思想是“先战而后求胜”,把刘备集团引导到豪强争战的漩涡之中,不得不进行无休止的争战,在争战中寻求胜利,这是隆中对在战略思想上的失策。
二是战略选择不利。中国兵法认为自然地理条件是战略上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占据有利的战略地域,充分利用地形地利条件才能保全战争的胜利。隆中对指导刘备集团谋取的战略地域是荆州和益州。荆州是战略上的必争之地,也即是一个是非之地,刘备占据荆州之后导致刘备集团在战略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最终得而又失,损兵折将;益州地处边远,地势易进难出,不足以制天下。诸葛亮从益州兴兵,六次出征六次皆失,自然地理条件是其失败的客观因素之一。
三是战略措施不力。战争是以综合实力相竞技的事情,综合实力强的必定战胜综合实力弱的。“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因此,中国兵法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历史上刘备在占据荆州之后又西取益州,荆州由关羽驻守;占据成都之后,诸葛亮又进军汉中。这即是主席评说的“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政权兵力不得集中,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
刘备得孔明,促使其避实击虚占据天下一隅,形成一足鼎立的局面,这里有隆中对的积极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当时的历史大势使然。可以看出,隆中对缺少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兵法思想的渊源,不是一个很好的战略策划,诸葛亮也不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诚可谓隆中对有对无策,诸葛亮有孔无明。它较同时代郭嘉进言曹操的十胜论相差甚远。对于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当时的人就已经有所认识。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曾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主席把刘备集团失败的原因归结到隆中对身上,一语中的。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与他的人生境遇有直接关系。诸葛亮读书不求甚解,未出茅庐即受到刘备的礼遇和器重,少年得志,没有经历过大的人生磨难,没有对中国兵法不同层面的思想融会贯通,把握精髓。他告诉刘备走上刘邦、刘秀的老路就能复兴汉室、取得天下,真乃千古笑谈。中国兵法思想层面多、意境深,不同层面的思想在某些方面的表述是矛盾的,但整体是一致的。只有在人生曲折磨难中日积月累,才能领悟到中国兵法思想的意境和精髓。
jevons - 2002/12/26 19:08:00
其实真正的历史上,诸葛亮打仗是长败将军,我们现在把她美化了
jevons - 2002/12/26 19:14:00
我是研究诸葛亮学的,哈哈
jevons - 2002/12/26 19:22:00
:D :D :D
look - 2002/12/26 19:42:00
最初由 jevons 发布 我是研究诸葛亮学的,哈哈 |
:eek: :eek: :eek: :eek:
jevons - 2002/12/26 20:16:00
研究诸葛亮的性行为学,不好意思。国内还没有开设这门专业,所以我跑到NZ去念啊
hotbill - 2002/12/26 21:31:00
说句实话,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确被神化了,其实他并没有打过什么大胜仗,什么草船借箭,空城计这样的经典战例都不是他所为(前者是周瑜,后者是赵云),但都被挪到他的身上,真是运气。:cool: 其实他的才能比起同时代的曹操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在用人上他也不够不拘一格,始终是重荆襄名士,轻巴蜀才俊,这导致了蜀国后期人才匮乏。而且隆中对的确也有被夸大。荆州之地既是兵家必争之处,那么作为三国中最弱的蜀国凭什么去争呢?
但是诸葛亮对于蜀国的功绩还是不少的。至少他在时蜀国内部还算安定。平心而论,刘备在三国的三家之中起步最晚,根基最浅,能够偏安蜀中保一世荣华已属不易。根本无法与实力雄厚的曹魏抗衡,甚至与经营江东数世的孙吴比也有所不如。北伐与其说是力图光复汉室不如说是尽尽人事罢了。虽然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信满满,但是在后出师表中已然没有了那种自信。他的意思很明白,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一搏。说实在的,我认为就算孙武再世,也不见得能北伐成功。没有实力作为后盾任何战法都是空谈呀。
wolfterran - 2002/12/26 23:43:00
呵呵
1、中原之地是曹操,江东为孙氏,不夺荆州,不取益州,难道要去和匈奴和羌族争苦寒之地?
2、益州天府之国,刘邦举兵汉中而定天下。故取益州实为上上之策!
3、隆中的战略方针可以说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大耳朵后来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就是为泻私愤,冒然进攻孙吴。最后落的个白帝托孤的下场,其实当时若能联孙吴,举天下“义兵”共谋国贼,未尝不可一举而定天下!
4、用人之道,诸葛的确小家子气了点。这是蜀国后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行军打仗,他也不是特别在行,但所谓“常败将军”的说法,恐大谬哉!暂不提南定蛮族,就是斩王双,射张颌,引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同叛魏应蜀,也足以令中原震动!!!
wolfterran - 2002/12/27 0:00:00
后出师表在《三国志》中并无记载,为《汉晋春秋》所书,就连《亮集》也未提及此表,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疑此表为后人杜撰,某深以为然!
大耳朵之才远不及曹操一成,但其脸皮之厚,无耻之能实让人为之汗颜。能偏安蜀中也全靠了隆中的谈话。
还有,诸葛治理国家的本事绝对没话说,可以说政治力肯定100!!:CRY1 :CRY1 :CRY1
look - 2003/1/19 16:49:00
最初由 wolfterran 发布 后出师表在《三国志》中并无记载,为《汉晋春秋》所书,就连《亮集》也未提及此表,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疑此表为后人杜撰,某深以为然! 大耳朵之才远不及曹操一成,但其脸皮之厚,无耻之能实让人为之汗颜。能偏安蜀中也全靠了隆中的谈话。 还有,诸葛治理国家的本事绝对没话说,可以说政治力肯定100!!:CRY1 :CRY1 :CRY1 |
椰子 - 2003/1/19 22:11:00
: 、中原之地是曹操,江东为孙氏,不夺荆州,不取益州,难道要去和匈奴和羌族争苦寒之地?
这句说的甚是!
就好像偶打星际的时候总是伺机占领中央高地,口黑口黑!
当然刚占领的时候会比较苦,时机把握不当也许会失败!
But no one know what would happen exactly, :confused:
What we can do is just do it.:D
Future was no doomed. Fate may be changed.:CRY1 :CR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