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囱 - 2002/11/15 16:00:00
鄂菜不成体系,给来来往往的人留下印象的菜不多。要说最有特色的,当数腊肉炒菜苔了。
说到菜苔,就会谈到菜苔中的精品——洪山菜苔。受东湖的灵气的滋润,洪山菜苔紫中透红,口感柔和,余香不绝,让人难以忘怀。
笔者有福气住在东湖湖畔,这里正是从前洪山区洪山乡的土地。
老平房前后,有一些空地,闲时开荒整垅,种上两厢菜苔,收获的季节,想吃时随时摘上两把,又嫩又新鲜,在都市里享受归田园居的乐趣。
我将菜苔称为“懒汉菜”。菜苔极易生长,只需在播种发芽时稍加呵护,遇到天旱时浇水就行了。笔者技术不精,只得买苗移栽,平时的管理只是采摘时顺便浇点水。
三十天后,菜苔开始抽苔,从这时开始,就可以消受这美味四、五十天。小小的两厢菜地,种植五、六十株菜苔,几乎每天都可采摘一、二斤。
做腊肉炒菜苔非常简单。
腊肉不用切得太薄,否则没有看相。菜苔不用刀切,所以刀功不好的人不会献丑。
腊肉炒菜苔没有复杂的烹饪程序,看似简单,做起来却是有讲究的。
要弄出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腊肉炒菜苔,关键在火候上。先将腊肉榨出些许油,将菜苔倒入,大火爆炒,炒时勤扒快翻,为了看相更佳,可少量点一次水。另一个窍门是注意掌握起锅的时机,不能炒得过于烂熟,否则口感不好,象吃泥巴。
这样菜炒好了,出锅盛入洁白的瓷盘,在晶莹透明的腊肉映衬下,紫叶蓝苔点缀黄花绿苞,油亮清新,色泽夺目,令人食欲大增。
腊肉炒菜苔,百吃不厌。
春节的餐桌上,最后上的一道菜往往就是腊肉炒菜苔,而“扫荡”得最快的,就是这道菜中的菜苔。一盘上好的腊肉炒菜苔端上桌来,菜苔在眨眼间被抢光,剩下几片腊肉搁在盘中——腊肉成了菜苔的陪衬。
菜苔好吃,但要吃新鲜,又不能太老。放置久了会蔫,而老了表皮木质化,吃起来就有渣子(渣滓)。
菜苔要用手掐,这是武汉孩童都知道的。(掐:普通话读音qia阴平,武汉的汉口读音ka阳平,武昌则读qia阳平)。
武汉人有一个误解,认为手掐的菜苔比刀切的好吃。笔者认为不然。用手掐,主要是利用手感找出老的苔杆,当遇到不能轻松折断时,就说明这一截已经老了。再说,掐菜苔时发出的清脆的“乓”的声音,也是一种乐趣。
说到掐菜苔,必然会想到一个极具武汉特色的形容词——“老菜苔”。“老菜苔”的含义近乎于广东话的“黄脸婆”,却活灵活现地托出武汉人的调侃与幽默。
菜苔是武汉特有的蔬菜。
武汉人的冬天,几乎者伴着菜苔渡过的。这使得武汉人反而忽略了它的亲切。
笔者居他乡十载,曾将菜苔称为“思乡菜”。为何,想想就能感受到了,若是久居异乡,偶尔老乡相见,浊酒一杯,满桌异地菜肴,席间不小心谈到菜苔,故乡武汉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自然跃于眼帘。距离武汉越远,菜苔这“思乡菜”的作用也愈强烈。腊肉炒菜苔,这时就成了一种乡情,一片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