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哥哥 - 2002/8/22 17:10:00
中国同性恋:犹抱琵琶半遮面
中国,深圳。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商业都市,吴先生拥挤在一个人声鼎沸、烟雾缭绕的俱乐部里,这里有热情的问候,有醉生梦死的生活,也有男人间的拥抱,这些男人略带些自嘲般地称呼自己为“同志”,吴先生便是深圳市日益壮大的同性恋俱乐部的一位忠实支持者。
在中国的大城市中,过去那种同性恋者只能自己躲在封闭角落里的时光早已逝去,“银河俱乐部”敞开的玻璃大门毫无顾忌地正对着政府办公楼的大厅,这里是一个让人头晕目眩而又绝对前卫开放的地方。身穿紧身牛仔的年轻男子们或是依偎在一起唱着卡拉OK,或是开怀畅饮,或是玩着骰子,或是把棒球帽高高地抛向空中以寻找自己的爱侣。
吴先生,一位30岁的商人,自认为是这个俱乐部的积极拥趸之一,他经常在这里和着疯狂的舞曲,坦然自若地谈论着作为一名同性恋者的感受。但是当凌晨两、三点钟万家灯火阑珊之时,他又会像其他大多数的中国男同性恋者一样,切换到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做一个父亲,做一个丈夫;也就是说,吴先生要回到自己的家中,陪他的妻子和一个上学的孩子。
“根据中国的古老传统,一个男人必须结婚生子,所以,我这么做了。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和遵守父辈的愿望,所以,我这么做也是为了他们。”吴先生向我们解释说,但是他拒绝透露自己的全名。
随着同性恋俱乐部、同性恋通讯社、同性恋网站等新事物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同性恋者们可以在像深圳这样的大城市里享受到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这在几年之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仅仅是在1997年才真正地将同性恋行为非刑事化,更是在去年才把同性恋者从精神病患者的名单上删除。
现在,尽管同性恋者在中国完全可以生存下来,但是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有时就象是噩梦。结婚在男性同性恋群体中算得上是一个不成文的惯例,这些人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但是却不得不在两种生活角色之间频繁转换。
“当你遇到一位新朋友时,第一个问题通常不是‘你的父母知道吗’,因为99%的中国同性恋者会让他们的父母蒙在鼓里。相反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你结婚了吗’。”程先生说。程先生是香港志恒基金的创始人,该基金致力于废除性别歧视。“即使是那些名声在外、事业有成的人也不能公开宣布自己的同性恋倾向,”程先生还说,“那样做会让他们大祸临头。”
对于男性同性恋者来说,越来越开放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有可能将压抑已久的情感释放出来,这一点在他们开办的聊天室里显露无疑。
值得提出的是,这种半秘密半开放的同性恋俱乐部里经常会发生性行为,这同时也使得中国艾滋病患者的人数迅速上升,两者之间便产生了一些复杂难解的矛盾。中国的医生们刚刚才开始研究并处理在概念混乱、感染率极高的同性恋社群中肆虐流传的艾滋病,而这些社群中的很多人甚至对于医学常识一无所知,并经常与男、女两性发生关系。
“有关向同性恋者普及艾滋病常识教育的问题,在中国显得错综复杂,因为这里的很多人既是同性恋者,又是双性恋者。”程先生说,他的基金已经开始在中国内地开创事业。
尽管深圳、北京等城市中的一些调查显示,艾滋病在同性恋者之间的感染率已经高达5%到10%,但是由于很多男性同性恋者都不会公开宣布自己的身份,因此感染率的数值几乎不可能得到准确的统计。在以HIV个案闻名全国的东北吉林省,有调查发现当地同性恋者中的1.5%都已经感染上了艾滋病。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程先生不知疲倦地四处奔波,希望可以唤醒人们对内地同性恋群体中艾滋病感染问题的关注,他甚至用自己的个人收入购买并分发避孕套以及在俱乐部中宣传安全性交常识。在深圳市,政府机构估计有超过9%的同性恋者都感染上了HIV,而仅仅有不到30%的人懂得使用安全套。
小王——深圳市的一位19岁男孩,这位衣着艳丽、消瘦沉静的年轻人相信自己是一个同性恋者,虽然他也承认很多事情连他自己都无法肯定,但是他唯一能够肯定的是:无论是同性恋者还是平常人,结婚都是他们未来的必由之路。“结婚是生活的一部分,”他说,“过了今年,我也会回到我的老家去寻找我的新娘,我不想娶一个深圳女孩,这里的女孩只看重金钱和相貌,而不能给你情感上的安慰。”
如此奇特的双重人生却成了中国城市同性恋者群的典型生活范式,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让人迷惑不解;但是,一方面是随国家的日新月异而不断产生的新的生存机遇,而另一方面是仍旧相当保守陈旧的中国社会,双重人生则是人们在这两者之间做出的最实用的妥协。在这种情形下,伪装自我、维护家庭生活可能比自我表达更重要。
拥有一个众人皆知的同性恋儿子会令大多数家庭受尽邻里们的指指点点。马晓年(音)医生——北京的一位著名的性病学家——告诉我们,他已经遇到过很多同性恋者希望得到“治疗”,尽管马医生一再向他们保证他们什么病都没有。“官方和学术界现在都已经不再认为这是一种病态,但是改变大众的想法却仍旧任重而道远。”马医生说,“恐怕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同性恋者都娶妻生子的原因,但是这种家庭关系将很难维持比较长的时间。”
做到在两种人生之间自由转换的最简单办法莫过于到城市里去做一个同性恋者,而在乡下的老家里做一个双性恋者。因为中国的商人们有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即使到大城市里去闯荡,而把妻儿和高堂留在家里。由于中国的户籍制度所限,一家人通常不能自由地全家迁徙。
深圳,流浪过客和奔波商人的理想目的地,始建于70年代末期,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国外投资和国际贸易。今天,这里成了约15万名同性恋者最安全的天堂。普通人只有经过特殊允许才能进入这块“经济特区”,而整个城市的风格更加接近与它毗邻的现代化大都市香港。还有,这里几乎每个人都是私营企业的职员,而且没有人来过多地介入你的私人生活。
“很多同性恋者都慕名而来是因为这里的生活更加自由,父母和家庭都远离自己;而且在深圳,合租公寓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做法。”周彼得先生说,周先生在两年前创办了一家知名的同性恋网站。
在类似“银河”这样的俱乐部里,同性恋不再是一种耻辱。他们不再为自己的无奈婚姻而烦恼,尽管这样的婚姻对他们来说或许是一种生存下去的必需条件。吴先生说,虽然他与他妻子之间没有丝毫的感情而言,但是他却是一个骄傲的父亲。“结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吴先生说,“我没办法告诉我的妻子,也没办法告诉我的孩子,更不可能告诉我的父母。有些人为了逃避这个问题而远渡重洋。但是如果你还处在中国的话,你就没有别的选择。”
然而在北京、上海、重庆、深圳等大城市之外的地方,双重人生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国超过250家同性恋网站成了那些毫无其他宣泄出口的同性恋者唯一的精神慰藉。“他们告诉我们生活有多么地痛苦,”周先生说,“他们希望可以对自己的亲人坦白,但是却欲言又止。”周先生自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流浪到了深圳,并很少与自己的父母联系。
于艺(音),一位来自中国某北方小城镇的19岁男孩。一年多之前他来到北京,在这里,他做过招待,也做过警卫。现在的他已经有了一部白色的手提电话,身穿光亮的丝织衬衫。他也已经接受了自己是一名同性恋者的事实,但是仍然常常回忆起当初刚刚到达北京时的情形,那时的他就像是一个“乡巴佬”,高中没毕业,很多工作都不能做,而且还受到性取向的困扰,因为在学校里所有人都说——男人与男人之间发生性关系是极其不正常的。
“我的理想是拿着我赚到的钱回家去盖一间房子,并且与人合伙开一家店铺,”他说,“当然,现在这一些都不可能在北京实现,我只能试着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伊丽莎白·罗森塔尔(ELISABETH ROSENTHAL)
摘自:《纽约时报》 2002/4/12
hotbill - 2002/8/22 17:16:00
性取向是每个人的自由.
小熊哥哥 - 2002/8/22 17:44:00
9494。。。:p
chow911 - 2002/8/22 19:15:00
只有史记载以来,HOMOSEXUAL 一直存在
hotbill - 2002/8/22 19:19:00
最初由 chow911 发布 只有史记载以来,HOMOSEXUAL 一直存在 |
不是有孪童一说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