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有本用

首页 » 休闲 » 水淹虫窝 » 川军抗 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今晚将移至人民公
xsx - 2007/8/14 2:38:00

因二环路改造,去年5月从二环路万年场路口搬离的川军抗 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即“无名英雄”铜像(如下图)将于今晚安放至人民公园东大门的假山瀑布广场上。

川军抗 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俗称“无名英雄”铜像),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市第一批修建与恢复的城市雕像。它是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老先生的力作,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1944年,川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在下东大街东门城门落成,老百姓称其为“无名英雄像”。铜像造型是一位国民革命军人,着短裤、绑腿、草鞋,手握步枪,身背大刀、斗笠、背包,俯身跨步,仰视前方欲出征冲锋状,形态威武,长期为成都市民景仰。1989年8月15日,市政府重塑该像于万年场。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整个8年抗战中,先后有350万川军将士走上战场,为全国各省之首。伤亡人数高达65万,占了中国军队伤亡总数的五分之一!

      川军1937年初夏步行出川北上抗 日(从秦岭出川)很多军人只有两件单衣,一双草鞋。一路上无有任何补给,但经历了北方严寒的考验。不得以还抢了阎锡山的军库,以补充补给。步行到1938年才到徐州附近。这时南京已经失守。川军就近参加徐州会战。当时国军主力都不愿意接纳军纪涣散,素有双枪将(土枪+烟枪)之称的川军。最后李宗仁收留了川军。川军未及休整就投入了台儿庄战役。承担了正面阻击日寇的重大任务。其作战英勇另各部正规军刮目相看。
  川军也承受了巨大损失。有一个师,几乎拼光。当时师长打电话给李宗仁,说给我们川军留一点种子吧。李宗仁当时知道对日军的包围已经快合陇,因而不同意。师长也坚决服从命令,最后全体官兵阵亡。李总仁将军也说过,没有王铭章和张自忠,就没有台儿庄的胜利!

      川军的吃苦耐劳精神可以说是独步华夏,没有其他的省份的人的吃苦精神可以比得上川军.抗 日战争期间,四川人砸锅卖铁,以一个省份,承担了全国百分之三十的供应,和十分之一兵源,不知数字是否有误,请见识广博者考证一下。那个报道里面有个细节让我挺感动的,讲的是抗战期间四川一而再再而三的捐款,有很多要饭的都把家底翻空的投钱.抗战口号也响亮:“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一日誓不返乡”,“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


      惊人数字: 300 万川军出川抗战

   “号外!号外!买号外!7月 7 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借口演习中一军曹失踪,侵入宛平县城,我卢沟桥守军吉星文团当即奋起抗战,抗战爆发了!”   1937年 7 月 8 日午后,成都大街小巷响起极为罕见的急促吼卖声……原来只在两小时前,成都  《新民报》主编李有伦匆匆从省政府跑回春熙路报社,一上阶沿便气喘吁吁叫道:“卢沟桥昨天打燃了,赶快出号外!”李有伦摊开手中的中央通讯社所发电稿,心急火燎地组版、校样、开印……总计不到 40 分钟,《抗战爆发了》的号外即出来了。报馆人员全部出动上街叫卖,半小时之后,便撒遍了市区的主要街道。一批报童还甩开光脚板师跑二十里,把“号外”卖到华阳县、中和场等乡下。“号外”只比巴掌大一点,但它及时传播了石破天惊的新闻,把成都震动了!一群群的人拿着“号外”奔走相告,群情激愤,“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立刻响遍城乡……  转
  抗战全面爆发后,川军七个集团军,另有一军一师一旅共 40 余万人,先后开赴抗战前线浴血奋战,此后四川每年向前方输送青壮军人,人数居全国之冠。曾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的何应钦曾写过《八年抗 日之经过》一书,书中记载川军出川人数令人震撼:抗战 8 年中,四川(包括西康省及特种部队和军事学校征的10万余人)提供了近 300 万人的兵源充实前线部队,占全国同期实征壮丁 1405 万余人的五分之—还强!必须认识到:老百姓反对的,只是各级恶势力国难当头,却趁机乱搞抓壮丁的“买卖”吃黑钱。实际上,这种“抓去”的壮丁只占出川军人的少数,大敌当前,四川广大民众不甘当亡国奴,无数热血青年都是自愿应征参军奔赴前线的。当时也制订有《出征军人家属优抚条例》,有安家费、免征免税、保护军婚等内容。
    因此,四川各地热血青年踊跃从军的高潮从未间断过,“妻子送郎上战场”、“父母送儿上前方”的事例甚多。如抗 日主办的重庆《新华日报》1943 年 11 月 21 日第 3 版上刊登:新津县的爱国模范、 72 岁高龄的高尚奇,十分痛恨日本侵略者,他将 4 个儿子中的 3 个先后动员去参军抗 日,仅留老三高光田在家做小生意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
   又如曾被誉为“模范父亲”的安县王者成,送其自动请缨出征的儿子王建堂时场景更催人泪下:他赠送给儿子的竟是一面“死”字旗!他在白布旗正中写了个大大的“死”字,旗子左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往勇直前,勿忘本分!” (见《绵阳文史资料选刊》第1辑)
  1943年是抗战最艰苦的阶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四川在1个月内征4万五千名优秀知识分子当兵,飞印缅补充远征军。四川无数大中学生和公教人员群情激昂“泣请从军”,很快就有4万多人奔赴前线……
                  

        惨烈牺牲:川军伤亡64万余
    
  日本军队武器精良及其残暴的“武士道”,当时是“威震世界”。但川军中从将军到小兵,无数人出川前都预立遗嘱,誓死报国。
 
  1937年 10 月 15 日,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任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为副总司令;邓锡侯为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孙震为副总司令。省政府秘书长邓汉祥等人,劝多病的刘湘不必亲征,留在四川。刘湘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
  
  带病出征的刘湘,在抗战前线吐血病发,于 11 月 28 日转至湖北汉口万国医院。他自知病已不支,曾在纸上含恨书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两 岁。死前他留有遣嘱,语不及私,全是激勉川川军将士的话:“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刘湘这一遗嘱,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前线川军中每天升旗,官兵必同声诵读一遍,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1939 年 9 月 19 日在成都为刘湘举行极隆重国葬典礼。刘湘力主抗 日、抱病出征的壮举,为他晚年写下最光彩的一笔。
 
  打内战时的川军,很多人是“吊儿郎当双枪将”(破枪加鸦片烟枪),被认为是当时中国“最糟的军队”、“不堪一击”……但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抗 日救国”感召下,出川后军纪严明,沿途鸡犬不惊,深受各地民众欢迎。抗战八年中,川军担任的前线战场,约占全国十分之二,打了无数恶仗、付出最惨烈的牺牲!
 
  川军出川后,最先抗敌的是川军第43军第26师和川军第20军在淞沪战场的血战。据何聘儒先生回忆:26师装备可怜,“一个连仅有士兵八九十人,只有一挺轻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有的枪使用过久,来复线都没有了,还有少数步枪机柄用麻绳系着以防失落,武器之窳劣,可以想见……”日军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伤亡惨重,战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仆后继、毫无惧色。军士“刘芳第二次重伤时还在说:‘为抗 日牺牲,死而无憾!’”255团中校营长,代理团长强兆馥左腿被敌弹打穿、颈部中流弹,仍坚持指挥……该师官兵就是英勇顽强地鏖战了七昼夜,多次击退日军进攻,被誉为参加淞护抗战的七十多个师中成绩最好的五个师之一。该师付出的代价也极为惨重:全师4个团长,两个阵亡。14个营长,伤亡13个,连、排长共伤亡250余名。每个连留存下来的士兵仅三、五人,最多不过八、九人……全师四千多人,这场仗打后仅剩下六百多人!
 
    在内战中恶名在外的20军杨森部,这次也在淞沪抗 日前线也立下大战功。10月15日,804团奉命收复失掉的阵地。团长向文彬率部当夜恶战,夺回了阵地,但全团官兵,营长只剩彭焕文1人,连排长非伤即死,无一幸免,排长剩下4个,士兵只剩120余人!向文彬在“一天中的三小时内,由中校升上校,由上校晋升少将”,被认为是川军勇于临危受命,誓死卫国的突出代表……

  122师师长王铭章,奉命驻守滕县,日军主力板垣师团猛攻滕县不下,以重炮飞机猛轰,炸毁城墙,王师长亲自指挥巷战,不幸遭机枪扫射壮烈牺牲。王师长殉国后,所部官兵逐屋抵抗,战至最后一人,城内伤兵不愿做俘虏,以手榴弹与冲进来的敌人同归于尽……腾县一役,122师五千余人几乎全部伤亡,但也毙日军四千余人。腾县以北的界河、龙山带布防之131师陈离部也伤亡四五千人……川军的巨大牺牲才换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极感慨地说:“如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川军以寡敌众,写成川军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我查阅繁多史料,川军中广大川军“不把日寇驱出国境,誓不生还”,催人泪下动人事例举不胜举。抗战八年中,川军为挽救国家危亡与日寇鏖战,牺牲巨大。据何应钦的统计:四川出川将士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 日军队的十分之二,即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64万余人,这又居全国之冠!
 
   八年抗战岁月漫漫,整个中国的钱粮支撑,就主要靠“陪都”所在地的四川这个“大后方”来负担了。抗战最困难时期,估计四川负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以八年抗战总计,国家支出14640亿元(法币),四川就负担了约4400亿元。四川出粮也最多,仅1941年至1945年,四川共征收稻谷8228.6万市石,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5%、稻麦总量的31.63%。
 
    这么多粮食,是四川百姓勒紧裤腰带奉献出来的!1941年四川省田赋管理处长甘绩镛行经南、潼道上,在一处茅草房前歇脚休憩,问一个老农民:“今年收成和生活情形咋样?”老农回答说:“老天爷不作美,我们经常以苕藤菜叶和杂粮充饥。” 甘绩镛又问:“粮食不够,还给国家纳粮吗?”老农民说:“我应缴的粮食都缴了,左邻右舍都是这样的!” 甘绩镛问:“你们自己都填不饱肚子,还有啥余粮缴公呢?”老农慨然说:“军队去前方打仗,没粮食就吃不饱,就是有条命也不能拼啊……只要能打胜仗,赶走日本鬼子,能过太平日子,我们老百姓暂时吃苕藤树叶,也有想头,比起日本人来抢我们好多了!”还有一个农妇,儿子出川抗战,她孤身一人无余粮交公,把陪伴自己的一只猫儿卖了买粮交公,说:“我儿子爱国,我也要爱国啊!”
  
  就是这些衣衫褴褛忍饥忍饿的民工们,流血流汗,硬是凭着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和简单原始工具,在半年时间里就修建好各个机场!1944年6月16日,第一批B29轰炸机群从成都附近各机场起飞,飞到日本钢铁中心八幡市上空投弹,八幡霎时变成火海……这是从中国第1次完成远程轰炸日本本±,是日本人做梦也没预料到的!到这一年底止,从成都附近各机场起飞的B29飞机对日本本土及其占领地共计投下炸弹三干六百二十三吨,令日本法西斯胆寒……

[mp3]http://club.nx.cninfo.net/bbs/upload/audio/44703_1115950503244.mp3[/mp3]

[ 本帖最后由 xsx 于 2007-8-14 02:40 AM 编辑 ]
xsx - 2007/8/14 2:47:00
  成都人的性格,水性至柔,雍容、平和,善于享受,但在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关头,却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气概。芦沟桥事变后,川军将士纷纷请缨抗战。川军出川时,装备不足,弹药匮乏,基本上没有医疗设备,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抗战中经历了无数次最艰苦、最惨烈的牺牲,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抗 日战争时期,包括成都将士在内的四川军民,以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以他们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气壮山河的慷慨悲歌。“川军抗 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是成都人轻生死重大义,坚韧不拔精神的生动写照。

作为一个成都人我感到骄傲,向父辈的父辈们致敬!

[ 本帖最后由 xsx 于 2007-8-14 02:49 AM 编辑 ]
猪头阿三 - 2007/8/14 9:46:00
昨天我在人民公园,不过看了这个文章,还是很有敬意。。。牙狼是个贱人。。。:n19:

[ 本帖最后由 猪头阿三 于 2007-8-14 09:50 AM 编辑 ]
牙狼 - 2007/8/14 9:50:00
原帖由 猪头阿三 于 2007-8-14 09:45 AM 发表
昨天我在人民公司,不过看了这个文章,还是很有敬意。。。

错别字大王,超

其他虫子表误会,成都人不是都这样
1
查看完整版本: 川军抗 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今晚将移至人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