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香港科技大学何以“后来居上”? [复制链接]

1#

香港科技大学何以“后来居上”?

这所几乎没有“历史”的大学在短期内竟成为举世瞩目的大学,说明要建“国际一流”大学,有“金钱”,更要有“制度”。在这里,他们克隆的是国际著名大学的“教授治校”学术管理制度:即教授既有极大的权力,又有极大的压力。

  教育是教育,政治是政治

  无独有偶,香港科技大学在短短的10年间迅速崛起,成为在国际上知名的大学。究其原因,除了必要的经济资源外,最重要的是一开始就完全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学术管理制度,其要点就是“教授治校”,不让行政人员专权,更不能让政府官员独断。



[全文]

  1995年初夏,我在香港中文大学作访问学者。一天与友人一起去香港科技大学看望他的一位朋友。使我吃惊的是,这位从哈佛留学读完博士回来不久的学者,专业竟是蒙古历史语言,兼治中亚历史语言和满语。如此冷门的专业,确实难与讲求实用、“工商至上”的香港,更难与“科技”联系起来。

  那天我们在“科大”玩了一整天,非常尽兴。科大就建在临海的山上,楼与楼之间上上下下,漫步校园,如同游览风景胜地。许多地方正在大兴土木,已建好的建筑物中仍飘散出淡淡的建材和涂料气味,提醒人们这是一所1991年才创建、刚刚4岁的学校。风景虽好,但作为大学却毕竟年轻,要成为一所成熟的、真正的“名牌”大学恐怕还有待时日,最少也要有几十年的积累吧?——这是我当时的想法。

  没想到,只有十余年历史的香港科技大学近年竟屡创佳绩迅速成为亚洲名校,某些专业甚至还排在国际前列。2004年底,在英国《泰晤士报》的全球200所最佳大学排名中,香港科技大学高居第42名!其实,早在1998年,建校才7年的科大商学院,就已被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推为亚洲七大优秀商学院之一;而2004年《金融时报》发表的MBA课程排名榜,科大就已位居亚洲第一、全球第44位,科大的物理、生物等与“科技”有关学科不断取得重大成果,而近年其会计系教授在5份全球顶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全球第一,美国有关评价机构认为科大的会计学研究世界第一。在3份国际公认的中国研究学术期刊中,该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近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也名列世界第五。




  一个创办不过十几年的学校,竞如此迅速崛起,与“国际一流”虽还有距离,但已是世界名校。它的成功当然与充足的经费这种“硬力量”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软力量”,即它的一系列管理制度。

  从建校开始,它就“克隆”国际著名大学的学术管理制度,其要点就是“教授治校”,明确提出“教授是学校的灵魂”。比如要新聘教授时,应聘者从一开始就要与应聘之系主要由教授组成的“招聘委员会”打交道,每个委员都要打分,最后试讲时包括没有终身教职的全系教授都可以投票。与以前主要是人事部门负责、一些教授只是在最后一个环节参与一下完全不同,这样做最大限度保证了招聘工作的公平、公正,保证确能招到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教授的聘用还要有严格的外部评审,并严格规定评审者不可以是被评审者原论文的指导教授、不可以是共同发表过论文或主持同一研究项目的人、不可以是过去或现在的同事和部属等等。

  教授工作数年后是否续聘、是否晋升为“终身教职”都由主要是教授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决定,而新进教授如果7年内达不到终身聘用标准就得离开,与美国一流学校差不多,留下的人可能不到一半。

  很明显,在这里教授有极大的权力,但同时也有极大的压力。总之,香港科大的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尽量扩大教授对学校管理的权力,限制行政人员的权力。

  如果不能摈弃“官本位”,无论投入多少金钱、有多大决心,根本建不成“国际一流”的大学。

  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最好的教师和最好的学生,是香港科大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它的外籍教师占到65%,而境外学生数量占到1.5%,近年尤其加大力度吸引境外学生。而且,科大更注重的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共处一个校园,有利于多元文化环境的营造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反观我们一些本来是“重点”“名牌”学校,却反其道而行之,近年不断加大本地生源,缩减外地招生名额。这可能一时有利于学校同地方政府“搞好关系”,获得种种资源,但从长远来看,于学校却是大大有损。






  这所几乎没有“历史”的大学在短期内竟成为举世瞩目的大学,说明要建“国际一流”大学“金钱”与“制度”缺一不可,但如果仅有“金钱”而没有“制度”,那大把大把纳税人的银子就白白打了水漂,还不如干脆连钱也没有,好歹没糟蹋银两。

  记得当年离开香港科大时,曾看到一面“招贴墙”,任何人都可以在此任意张贴,不知此墙现在是否仍在,或许那种“热闹”现在已转移到校园BBS上了吧?
分享 转发
TOP
2#
目前,北大正在酝酿着一场人事制度改革,换句话说就是在人才进入和升迁方面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打破事实上存在的所有教师职务终身制。改革的力度据说是前所未有,争取把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作为一般百姓,我们当然欢迎这场改革。众所周知,我国的大学是吸纳就业的事业单位,是批量生产专业人员的工厂,是比政府部门还要大的机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政治强权与拜金主义杂交的怪胎,惟独不是自由探讨、创造的精神家园。在政治、经济的双重挤压之下,许多教师热衷于追逐名、权、利,弄虚作假、沽名钓誉,很少有人能守住“老实做人”和“学术忠诚”这一道德底线,学术腐败比比皆是。这些弊病,连被誉为中国大学之首的北大也不能避免。这次北大的教改受到各大学的支持,是因为他们都有同样的疼痛。香港科技大学朱天教授认为,就目前内地大学的制度环境来看,不是说你教学研究做的越好,评价就越高,它并不总是鼓励你做学问研究。内地要办一流大学,建立一个好的学术制度是关键。
  
  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印度科技大学。从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印度最抢手的出口是印度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出口目的地主要是美国,成为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重要来源地之一。如今,这些来自印度科技大学的精英分子,已在世界上形成一个庞大的“兵团“,除了反馈祖国和母校,还对西方的企业文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印度科技大学的一个特点,是由教授兼做行政工作。印度令人摇头的官僚主义,在这里受到抑制。盛行的贪污和政治党派纷争,也被拒于院校之外。有人把它誉为印度今天最没有贪污的机构。一个接受美国“60分钟时事杂志”记者采访的教授自豪地介绍,“印度科技大学可以说是全世界最难考的大学,我们追求的是学术的贡献,这里没有腐败”。
  
  无独有偶,香港科技大学在短短的10年间迅速崛起,成为在国际上知名的大学。究其原因,除了必要的经济资源外,最重要的是一开始就完全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学术管理制度,其要点就是“教授治校”,不让行政人员专权,更不能让政府官员独断。

  中国的大学也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刻,那是由特殊历史条件酿成,现代大学理念与书院传统相融汇的老北大和西南联大。蔡元培之“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西南联大之“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于今无异于石破天惊之论,但正是这两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培育、造就了许多学贯中西、名震中外的学者大家。
 
  因此,目前中国的大学缺少的不是金钱,而是缺少一个好的学术制度,缺少常识、良知、思路和人格。依我愚见,要使中国大学“入流”,当务之急,是改革僵化的领导、管理体制,实行教授治校,再逐步实现教育是教育,政治是政治的理念,“让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这也是我们寄希望于北大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