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赌注”莫压在农业上 [复制链接]

1#

“赌注”莫压在农业上

“赌注”莫压在农业上

作者 王建


  编者按:一国的发展战略受其要素禀赋的制约:一国发展战略模式的确定不是能够自由选择的。到底走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模式,一定是受制于生产要素的结构,受制于资源的供给结构。农业是一项基于土地的产业,而中国农业是一个弱势农业,人地间的矛盾又十分突出;加入WTO,受到冲击最大,损害最多的也是农业。如果未来,我们在农业上打更多的主意,最后的结果可能会越凄惨。


  发展战略要远离空想

  中国农业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在国际竞争中,都是一个越来越不具有优势的产业。这么说的依据就是,农业是一个基于土地的产业。世界上,凡是具有农业竞争力、具有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国家,无一例外地都是土地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

  从人均耕地条件来看,中国跟亚洲四小和日本相似,因此,中国的工业化模式应同日本及亚洲四小一样。如果我们看一看日本和亚洲四小,他们在经济现代化、产业国际化过程中所走过的道路,就会发现,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他们的农产品是逐渐依赖国际市场的。比如日本,它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其农产品的国际来源达到了75%;台弯、韩国进口的粮食也在其消费中超过了70%。而当日本和亚洲四小完成了工业化的最后阶段时,他们的农产品基本是全部依靠海外市场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一个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曾组织研究了100多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过程,经过比较、分析后得出了一个有关发展战略的精辟论述—这些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再需求结构随着人均收入增长的变化几乎没有大的差异。由此说明,当人均收入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普遍需要购买电器,再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就开始购买房子、汽车了,在这些方面,各国是没有太大的差别的。

  那么,为什么这些国家有的选择了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有的则选择了进口替代型的发展战略呢?其实,这是受要素禀赋,即各国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比例状况的制约。像拉美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他们选择的就是用农产品的出口换取工业品这样一种进口替代型战略。但有的国家没有那么多矿产资源、没有那么多土地,有的只是人,那么,它就只能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知识资本技术型的产品,然后到国际市场上换回所需的矿产品和农产品。反过来说就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确定不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不是你想选择进口替代型,就是进口替代型;我想选择出口导向型,就是出口导向型了。发展战略一定是要受生产要素的现有结构也就是资源的供给结构的限制。从这一点看,中国必须发展工业化方面的劳动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出口,而不能选择土地密集型、水资源密集型的农产品作为重点。在我们这么一个有限的平地资源基础上,既要实现工业化,又要完成城市化,还要保证我们的农产品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是一个不现实的空想。

  农业已变为消耗积累的部门

  建国以来,农业始终是工业化积累的主源。所以农业一不稳定,就立即会影响到工业化的进程。这种情况,最集中地表现为工业与农业这两大产业的“反相位”运行特征。所谓“反向位”是指,是当农业处在发展高峰的时候,工业就处在低谷,当工业处在发展高峰时,农业就处在低谷,工农两大产业总是处在互为高峰、低谷的位置。回顾一下历史,“二五”计划前三年(1957~1959年)搞“大跃进”,是工业的高峰,紧接着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农业严重萎缩。1962~1964年进行“三年调整”,农业上去了,工业增长速度被调下来。1971~1972年的“三突破”,即积累率、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和粮食销量超出“四五”计划控制指标,又出现了一个工业化的小高潮,但是农业这时撑不住了,不得不又裁减职工人数,让大批知识青年下乡。然后是1978、1979年的洋跃进,也是工业出现高潮,接着农业处在低谷,到1984——1988年又是出现农村工业化高潮,城市经济在“新三大件”拉动下也出现工业增长高峰,但是1985年以后,农业进入一年减产、四年徘徊。这种交互的高峰、低谷出现的原因是,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始终是工业化的积累主源。农业一旦没有了积累能力,工业必然就会垮掉。这样直到90年代以前,农业的每一次波动都直接导致了国民经济的大调整。因此,农业一发生什么问题也很容易引起全党、全军、全民的高度重视。

  但是今天,人们对日趋严峻的“三农”问题似乎并没有过去那么痛切的感觉。不但没有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要求,反而提出了工业要继续上,继续追求百分之几的增长速度。什么原因?农业已不再是一个重要部门了,农业产出在GDP中的比重不过15%左右,工业本身所获取的积累已完全可以推动他自身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2年以后,工业和农业出现了同相运行的转变。中国所面对的再也不是农产品的短缺,而是农产品的过剩,农产品价格普遍看跌。当农业表现为低谷时,它再也不会影响工业走向高峰。领导人所担心的再也不是工业的速度太高会影响农业,而是担心工业的发展速度太低了。也就是说,过去,工业是一个巨大而沉重的**子,需要农业的“油”一点点注入,发动机才能低速转动起来,而现在,工业本身已产生了造油机制,没有农业的注“油”,工业的大**子就已高速运转起来了。一句话,农业本身不仅不是一个创造性部门,反而是一个消耗性部门了。温铁军有个资料说,1996年以后农业的投入、产出比为负。这说明农业不但不能为工业提供积累,而且还要大量消耗积累;我们的工业运行不再受农业的限制,农业的影响力没有过去那么大了。另外,农业的投入产出比为负,反映出的是农业生产增长的边际产出是一个严重的下降曲线。

  中国严重的二元结构,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停留在农业内部,找不到出路。而且,这些劳动力根本无法提供产出。应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上新台阶是靠物质投入的增加换来的,是靠增加化肥、农药、农膜等新的工业品投入推动的增长,而不是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结果是农业物耗大量上升。前两年中国的农业物耗就已经达到了47%,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虽然西方国家进入到工业化水平时,其农业物耗水平都达到或超过50%,但与之相伴的是农业劳动力大量向农业以外的产业转移,农业同现代化的工业部门产生人和物的交流。即物进入农业部门,人进入工业部门。这样,土地便大量地向少数农户集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不管是美国,还是日本走的都是相同的道路。但中国现在就不是这个情况,中国的这种农业物耗水平是建立在以家庭生产力为纽带的基础上。在美国,一个家庭农场有200英亩土地(一英亩=60亩),当物耗为50%时,100英亩土地在承担着物耗,而剩下100英亩就是农业的收益了。

  不难看出,依我们这样的农业又怎能去和国外竞争呢?除非是大量的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在中国也出现了达到规模要求的农场。但是,这恐怕是非常难做到的事。所以,从这点来说,中国加入WTO,农业的前景不是竞争优势在增强,而是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国际分工中寻求出路

  还有一个更严峻的问题,人们认为解决农业问题要通过工业化、通过城市化来解决。但城市需要大量土地,需要平地资源。中国平原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12%,其中90%又集中在沿海地区。而沿海地区又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虽然中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美国国土面积为930万平方公里,但美国的平原面积占70%。再看欧洲,其版图跟中国差不多,但其平原面积也达到了56%。可见,中国这12%的平原面积又要搞吃饭、又要搞城市化,必然会产生激烈的冲突。

  即使按照日本人均的城市化面积只有美国1/10的标准计算,当中国的城市化达到75%,即发达国家的一般标准时,就要用掉现有耕地的一半。随着2030年,中国达到16亿人口的高峰,城市化达到75%,城市所占用的土地将更大。也就是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价格会越来越高,土地价格越高,使用土地种粮食的成本就越高,于是中国粮价也越来越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从长远展望,中国是不是越来越面临一个弱势农业呢?由此可见,未来中国农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绝不是我们现在采取一个什么战略、一个什么政策就能守得住的。农业的问题不能在农业中解决,农民的问题不能在农民中解决,农村的问题不能在农村中解决。必须跳出来,扩大到全国的范围、全球的范围来考虑中国的农村、农民、农业问题,这才是根本出路。假如这么看,就可把中国农村人口多的劣势变成一个优势,而且这个优势会越来越显著。

  中国严重的二元结构,使得城市非常发达,农村很落后;城市的收入很高,农村的收入很低,城乡收入差别越来越大。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其中好的一面已逐步地显露出来了,就是世界的制造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在“九五”计划这五年当中,中国的沿海地带,从深圳、东莞到北京的中关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IT产业带。大量的国外投资进入到中国的沿海地区,以致于信息、通讯产业的产值在GDP中的比重超过了1/6(美国新经济的比重也不过31%),比日本的信息产业所占的比重都要高。为什么世界各国的资金都要到中国来?就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特别便宜。我们看到,20年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每个月收入为500—600元,20年后还是500—600元。最近我看到一个调查,在连去港一个农民工一天的收入是15元,在山东、北京、陕西、甘肃,甚至新疆居然都是15元。正是由于9000万民工在全国范围的大流动,才使中国劳动力成本均值到这么一个程度,而且长期保持在一个低水平上。这使中国的劳动力具有非常巨大的优势。而且这些劳动力的素质并不差,起码也是小学毕业水平。所以发达国家纷纷把其在亚洲其他地区的工厂关掉,改在中国建厂。由此可见,中国现在的产业优势不但是在一般产业上,在一些高科技产业上也同样具有竞争力。

  最近,日本在它的贸易白皮书中讲,日本的亚洲地位已被中国取代了;美国《福布斯》杂志也曾指出“海尔集团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初级工业化阶段的结束”。日本松下公司甚至关掉了在美国的微波炉生产线,把它搬到了浦东,并感叹道,“我们的生产能力不过是由过去的50万台增加到今年的190万台,中国微波炉的生产大王—格兰仕其年产量却是1500万台。占有世界微波炉市场6成的份额。”所以,当我们看到了这些变化,并把农民转移到农业以外的新领域的时候,它就不再是包袱、不再是负担了,反而会变成我们同各国竞争的强大优势。从这个角度讲,加入WTO,只是中国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入门票,我们拿着这个入门票可以更大步地走向国际分工体系。但是如果我们仍站在农业里,农业将越来越没有竞争力。所以加入WTO就是要求中国更深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更深地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重新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要有一个新的角度、新的战略高度。

  由于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全球初级市场的面貌将整个改变。中国这个庞大的出口机器靠出口换取的外汇,将用于满足自己对初级产品资源的需要。届时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一定会把初级产品的价格抬高。所以有人预测,当中国真正完成工业化的时候,中国的矿产品、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的生产成本就是国际市场的价格水平。再过20年,我们一定能看到这个现象。到那个时候,也许中国的农业就具有了竞争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