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90年代关注“沙漠风暴“一样,世界各国和新闻网都在关注这次美国军队史无前例
的大撤退。美国几乎倾全军之力保护陆战1师不被全歼。从“西西里“号、“莱特“号、“福基
“好、“菲律宾海“号、“普林斯顿“号等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战斗机、侦察机、中型和重型轰
炸机,在陆战1师头顶上形成金属天幕,一寸一寸地掩护其后退。
在美军的退路上有一座关系数万美军生死的桥,水门桥。其钢梁没有桥墩,悬空架在
万丈深渊之上。志愿军三次炸桥,最后一次把钢梁与山崖的水泥接口也炸没了。这样一来
,美军应是插翅难飞了,志愿军因而没再派兵把守。生死存亡之际,陆战1师的工兵紧急
设计,然后急电美国本土用巨型运输机运来八套巨型钢梁,在日本进行空投试验,改用超
大型降落伞,把钢梁直接空投到水门桥……不到两天时间,在北朝鲜东北部偏僻山区的一
座悬崖上,架起一座可以通过所有型号坦克和车辆的钢铁大桥。志愿军发现后,追悔莫及
,陆战1师终于逃逸。
“第八集团军司令谨向中国军队总司令致意!“
王树增有幸翻阅“一尺多厚“的毛彭来往电报,他发现******对朝鲜战场的指挥是一般
人想象不到的。电报的密集程度、所涉及的战役细节程度恐怕是世界之最。它详细到某个
制高点的控制,一个师级单位的调动,状如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这一切有个前提,即中国
将领们无不对******的军?*富右帐跣脑贸戏?
第二次战役后,美国军队退到三八线一带,通过各种途径表示,恢复战前状态。如果
中国方面同意停火,战争也许就结束了。但******对秘密访华的金日成说:“打第一次战
役、第二次战役胜利了,但还不够,还要接着打。你敢越过三八线北进,那我为什么不能
越过三八线南进?“
中国志愿军极度疲乏,而敌人大踏步撤退,有生力量损失并不大。从军事上看,他们
的撤退也是狡猾的,放弃了无险可守的平原。与此同时,一位后来改变美军命运的、极为
狡猾慎细的美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微从美国本土起飞。
美韩军队的散乱和颓唐令李奇微大为不满,他命令宪兵把黑洞洞的枪口对准6辆后逃
的南朝鲜卡车,他们只得调头往前线开(但李奇微的参谋说,一会儿他们会以更快的速度
开回来)。他集合军官训话:“文字工作可以晚上做,白天,枪炮声大作的地方才是你们
必须去的地方!指挥官的位置必须是敌我双方互相开枪的地方。一旦同敌人接触,就要像
狗一样咬住,决不能放过……把强大的部队埋伏在侧翼,突然发动猛烈攻击,最重要是把
中国人杀死。把赤色中国洗成白色!“
1950年的最后一天,中国6个军的几十万将士突然从茫茫雪地中跃出,冲向三八线。
第三次战役由此开始。即使是这个足智多谋的李奇微,也没料到他到朝鲜前线仅两个小时
,中国军队就发动了一场一点不小于诺曼底登陆的全线突破。联合国军全面溃散。从前沿
逃来的长列南朝鲜士兵狼狈南行,面色憔悴发黑,精疲力尽,绕过李奇微在上面挥舞手枪
的吉普车。
1951年1月3日,李承晚宣布“迁都“,汉城顿时陷入巨大的混乱之中,至少有一半市民
(约50万)决定再次逃亡。李奇微站在汉江桥头看到:“几十万的难民背着包袱、扶老携
幼,争先恐后地向汉江拥去。难民们纷纷从冰上渡江。紧抱着婴儿的母亲,背着老人、病
人、残疾人的男人,扛着大包袱和推着小型两**车的人们……没人去扶助那些跌倒的人。
在这悲惨的逃难中,谁也没时间去帮助邻居。没有人流泪哭泣,只能听见在冰上走路的痛
苦的喘息声。“(《李奇微回忆录》)李奇微几乎是最后一个撤出汉城的美军,他收拾起
桌上的全家福照片,然后在墙上写了一句话:“第八集团军司令谨向中国军队总司令致意
!“
打到哪里停住?王树增在书中描述了李奇微上任后,一个巨大阴影慢慢接近志愿军。
北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庆祝游行。1951年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祝汉城光复》的
社论,用前线指挥官的口气号召:向大田前进!向大丘前进!向釜山前进!把不肯撤出的
美国侵略军赶下海去!当国内报纸到达彭德怀手中时,他感到紧张和焦躁:“有些人只知
道我们打了胜仗,不知道我们取胜的代价和困难。速胜论的观点是有害的。
彭德怀下令停止进攻,美军反而来劲了,回头就咬,全世界包括美国国会和中国军队,都
没想到美军的反攻发动得如此之快,而且是在中国军队最不愿意进行战斗的时候。面对这
种局势,彭德怀指挥志愿军,通过阻击和运动防御,迫使敌人停止进攻。所有的战斗都异
常残酷,在修理山、在泰华山、在汉江南岸,中国士兵用血肉之躯,阻挡李奇微的火海战
术。志愿军阵地的失守,照例都是在最后一个肢体不全的战士抱着成捆的手榴弹或是爆破
筒,滚向敌人后发生的。王树增说,情况确实很险,几十万中国军队如果继续南进的话,
将正好落入李奇微的圈套。在三七线上,联合国军以逸待劳,修筑了十分坚固的工事,正
等待着饥饿和缺乏弹药的志愿军士兵闯入火网。“志愿军的冬天,一个空前流血牺牲的阶
段开始了。“王树增对这一段的描写倾注了最多的感情。
★彭德怀知道后下令停止进攻★
为了这本朝鲜战争的书,王树增在广州那个灯红酒绿的浮躁的环境中彻夜查资料,有
人对他说:你有病啊?“我有一个小愿望,就是想让当代青年看到我们民族经历的往事…
…记住士兵,那些士兵!“王树增的妻子王瑛说:“你没发现,这本《远东:朝鲜战争》就
是献给我们战士的。一提到普通士兵,他就不能自已。“
“我当过10年伞兵,我对士兵有感情。我的部队前身是打上甘岭的,是黄继光、邱少
云的部队。想想那些躺在异国土地上的战士,我什么都说不出来,他们那么年轻,他们是
农民的儿子……“王树增沉默而冷面地对着我。一种无可名状的感受刺疼记者。当有的国
家对每一个牺牲的儿女都设有灵牌,或在纪念碑上镌有密密麻麻的名字、永远受到民族的
整体追念时,我们农民的儿子呢?
前不久,一个专门研究韩战(朝鲜战争)的日本学者来到中国,他想看看邱少云国度
里的大学生,他对大学生们说,邱少云真是世界上少有的勇敢的人,是一个民族的骄傲。
有个大学生竟回答说:现在再也不会有那么傻的人了。“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剧!“王树增对
这件事很长时间不能释怀。
今年夏天,美国原准备和韩国在仁川举行大规模的模拟登陆,并把当年参加联合国军
的西方各国的军事代表团都请来,以纪念朝鲜战争50周年,后担心刺激朝鲜的南北和谈而
作罢-在谁也没提起旧事时,美韩总是不忘,它起码勾起我们因往事而汹涌的感情。
誓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战士比比皆是
王树增给我们描述了第四次战役──那是我们从不知道的由青春、热血、失利、胜利
筑起的波澜壮阔的战场。******一度想让志愿军攻到三六线,并在那里休整。而在前线的
彭德怀心里清楚,这没有任何可能,只能通过阻击和防御,迫使敌人停止进攻,这就是第
四次战役。
所有的战斗都异常残酷,在修理山、在泰华山、在汉江南岸,中国士兵用血肉之躯,
阻挡李奇微的火海战术。志愿军阵地的失守,照例都是在最后一个肢体不全的战士抱着成
捆的手榴弹或是爆破筒,滚向敌人后发生的。王树增说,你能想象数十门火炮加上30多辆
坦克一起向一个小山包轰击1个小时、8架飞机又**番扔下大量凝固汽油弹后是什么情形吗
?山头被削去1米,连土都在燃烧。中国士兵竟然还活着,还站起来射击。这给美国兵的
心理震撼是极为强烈的,他们甚至怀疑自己手中卡宾枪射出的子弹是否有意义,中国人是
杀不死的。
彭德怀利用敌人东线的一个小疏忽,发动横城反击战,使联合国军的进攻失利,全线
动摇。在横城反击战中,中国战士的英勇,使美军最现代化的武器也为之减色。“当一个
人抱着同归于尽的心态,局面就会有变化。“王树增提到一个叫翟文清的前副师长,他永
远不能忘记他当营教导员时一个叫于水林的战士,在横城反击战中,敌人坦克集群冲过来
,局面很危,于水林手提手雷,冒着弹雨冲到坦克跟前,连续炸毁两辆重型坦克,局面为
之一变。他又端枪追击从坦克中跳出的美国兵。身中数弹,全身血红,还捉到了8名俘虏 。
王树增特别感动的是于水林受伤回国后的故事。他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与部队失去联
系。只知道他是热河人,翟文清就派人到承德地区去找。找了好多年,直到“文革“前,才
在内蒙古昭乌达盟一个贫困村里找到他。他是村里最贫困的,右臂已截肢,没有父母和兄
弟姐妹,孤身一人住在生产队的马棚里。当地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衣衫褴褛的残疾汉子是
荣获一等功的大功臣。翟文清副师长千里迢迢赶来,紧紧抱住他,泪如泉涌。当地政府知
道于水林是大英雄后,给他盖了间房,为他找了个女人。结婚时,翟文清把他和女人接到
部队……生活艰难,而老军人多情而仗义。以后每年于水林都会被接到部队,直到他病逝
。翟副师长亲自料理了这个老战士的后事。
在横城反击战中,志愿军一个师创1次战斗歼敌最多纪录,消灭敌人3350名。但在砥
平里,由美军和法军联守的一个阵地要冲没能拿下来,使志愿军终没取得第4次战役的大
胜。那是异常惨烈的一仗,双方都刻骨铭心(美国人今年在国内大肆纪念砥平里之战)。
志愿军先后投入8个团,多次攻入阵地,到处是混战肉搏,美国的重型轰炸机从日本本土
、南朝鲜釜山机场和航空母舰上起飞,怪叫着低飞擦过战场,把志愿军的攻击线路炸成一
片火海。志愿军伤亡太大,经常是一个连上去没几分钟,就只剩六七个人了。连长指导员
全都牺牲,司号员炊事员指挥战斗,打到最后一个与敌人同归于尽,杨根思式的战士比比
皆是……对砥平里的攻击是在志愿军基层军官坚决要求下停止的。下级军官要求不打,在
中国******领导的军队里是极为罕见的。彭德怀知道后,同意停止进攻。志愿军对砥平里
的攻击失利。